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习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本期大家谈★★,我们聚焦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与读者一起探讨如何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国家教育战略布局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积极引导更多人才到西部去★、扎根基层教育事业,有助于提升西部地区教育质量★,促进全国层面教育均衡发展。
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策制定、技术研发、师资培训等多个方面。集政府、企业、学校及社会各界之合力,打造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更多人将因此而受益。
支教的意义,不只是传授知识。河北保定学院最早赶赴且末县支教的15名毕业生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其中有3300多人考出去学成后又回到家乡★★,成为建设家乡的重要力量。一代代青年人接续奋斗,助力西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让更多人的未来充满希望。
习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有利于提高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
从扩大老年大学办学规模,到图书馆、博物馆等举办多种活动,再到依托社区设置多样化课程★★,近年来,全国各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公众提供更多学习机会★。进一步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覆盖面★★★,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是需要继续回答好的课题。这既需要搭建更多社会化平台,接入丰富的学习资源,也需要优化操作方式★★★,通过无障碍改造便利老年人、残疾人等更多群体。
社交平台上,“夜校”频上热搜;每逢开学季★★,老年大学名额★★“秒空★★”★★★,折射市民学习热情。当今时代是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迭代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想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唯有坚持终身学习★。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是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建强人才队伍的题中应有之义。
高校拥有教育资源和技术优势★★★,推动教育数字化大有可为。笔者所在的西北工业大学积极参与“慕课西部行计划★★★”,开设★“理论力学★”“机械振动”等线上课程★★★,吸引了来自包括青海★★★、新疆等西部省份在内的8万多名学生选修。从实践看★★★,★★★“慕课★★”让优质教学资源跨越山海、联通城乡,成为缩小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适应数字化教学环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教学模式、教学过程需要改革再造,教师能力也需要继续打磨提升★。共同推进教育数字化,必能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之际,习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强调“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截至目前,河北保定学院累计有400余名毕业生先后踏上新疆且末★、西藏日喀则等西部地区的基层教育岗位。把边疆和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一批批青年学子以持之以恒的坚守和无私无畏的付出,为提高西部地区教育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